《南京照相馆》正在同时改写2025暑期档的票房和口碑天花板十大正规配资平台。
在周末两天票房连续逆袭后,影片最新票房已破4亿,单是周日一天,票房就达到1.46亿,堪称势如破竹。
猫眼预测的最终票房已经上调到32亿。淘票票给出的AI票房预测则是:31.7亿。
看来,影片的票房预期,已经一夜之间,达到之前无人敢想的30亿量级。
如果不出意外的话,影片将极有可能超越《八佰》创下的31.1亿票房,改写国产抗战片的票房天花板(此处先不讨论《血战台儿庄》等影片的换算票房)。
而影片豆瓣评分,也从开分的8.5,上升到了8.6。热门电影看的人越多,口碑越高,这是很难的事。
但如果你看了这部电影,或许并不会感到意外。
三刷影片的我,依然感觉沉痛又震撼,全程情绪直冲天灵盖,甚至不自觉颤抖,直到看完,攥紧的拳头才松开,心里还像有块巨石压着,有些喘不过气。
散场时,也依然没人离席,没有人出声,大家似乎都被定在原地,只有周璇那首《永远的微笑》回荡在影厅里,仿佛一阵阵历史的回响。
看点映现场照片,几位主演刘昊然、王传君、高叶也是一个个泪眼蒙蒙,《南京照相馆》,应该是这个夏天,让观众流泪最多的电影。
走出影院,阳光普照,烈日灼人,又恍如隔世。
应该正是这种共同的观影情绪,将影片票房推上了一个高峰,要知道春节档到现在,还没有一部国产片票房破10亿。
影片当然值得让我们问一句,它是怎么做到的?
在影片的意义面前,票房不值一提,可票房是一个度量衡,它可以衡量一部电影在观众心中的分量,更可以见证有多少人从影片中感受到了历史的震撼。
接下来,请允许我用三个关键词,和大家一起回看:《南京照相馆》,到底为什么打动那么多观众?
第一个关键词:冷
对,冷。
第一重冷,是影片拍出了1937年南京冬天的冷。
作为一部抗战历史片,《南京照相馆》要拍好主要有两个关键,一是事,二是人。
事就是指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,人则是当年南京城内的普通人。
把这两处做好了,就绝对是一部值得看的片子。那怎么拍出那年冬天的南京人?
《南京照相馆》不试图挑动情绪,而是将南京人在那个冬天遭受的苦难,万千的悲愤,浓缩于一个历史缝隙中细微的视角:南京城里的一个照相馆。
这就是影片故事:1937年12月13日,日本军队攻占南京,城内吉祥照相馆中的七个老百姓,为了尽可能地多活一日,被迫帮助日军摄影师伊藤冲洗底片,却意外冲印出了能证明日军屠城的罪证照片。
“洗是汉奸,不洗没命”,怎么办?
值得一提的是,电影开篇,首先拍出了南京城沦陷,日军大肆屠城,一片哀鸿。
为帮人找信,刘昊然饰演的邮差阿昌错过了出城邮车,而下一秒钟,日军炸弹瞬间炸翻邮车,同事无一幸免,阿昌目睹了这一惨烈。
导演申奥一开始就将南京城构建成一个人间炼狱,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,与被困于照相馆的老金一家、唱戏的林毓秀他们产生共情。
一开始他们都只为一个目的:活着。
可随着时间推进,他们关心的渐渐变成:罪证照片,怎么传出去?
这里没有壮烈激烈的英雄叙事。反倒有着1937年冬天刻骨的冷。
冷的不是气温,而是一群小人物在生死面前每一次人性挣扎。
只有观众代入到这几个小人物的命运之中,才能更理解这段历史可具体感知到的冷。
第二重冷,是影片表现出日本人的冷。
更具体地说,这大概是近年抗战影片中,把侵华日军的残忍和伪善,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一部。
这种表现,首先是导演的镜头没有回避那段历史的惨痛。
比如阿昌在深夜从照相馆逃离的那场戏,导演用全景展现了周遭散乱成堆的尸山和废墟,还有日军喷火器之下,从房子里跑出来的几个全身着火的人。
还比如伊藤拍“亲善照”嫌路边的婴儿啼哭。下一秒就有士兵把孩子直接摔到地上摔死。安静了。
在这里,“日本鬼子”四个字,观众有了更直观的感受。
又比如伊藤拍摄日军杀人的那段蒙太奇。
因为当时的相机没那么先进,按快门的速度,跟不上一个人被杀的速度。
那就一个不够,再来一个。再不够,继续杀。杀到拍到为止。
一声声枪响,一声声快门,画面和声音形成交叉剪辑,坐在影院里的我生理性的抽噎了好几下。枪响一下,我就抽搐一下。
几处冷静的镜头下,烧杀抢掠四个字被诠释得淋漓尽致,真相得以用被观看的方式客观地呈现。
观众由此得以体会,南京大屠杀中,20000多起强暴案,30多万中国人遭屠杀身亡,平均每12秒就有一个人惨死,到底是什么概念。
数字的背后,是怎样一段血写的历史。故事背后,又是怎样铁证如山的真相。
但影片最特别的,不是表现出日军的残忍。而是伪善。
影片有很多惊艳的蒙太奇,比如一面是日军用刺刀逼百姓拍摄“亲善照”,一面在真实暴行照片上疯狂加盖“不许可”印章。
但最精彩的,还是对伊藤这个日军摄影师的塑造。
原岛大地饰演的日本随军摄影师伊藤,一开始看起来斯文友善,自称向往中国文化,还说阿昌是自己的朋友。
但就是这个“朋友”,跑去让守城日本兵,见到他给阿昌的通行证编号,立刻截杀。
也正是他的虚伪,令观众看到了影片中最痛彻心扉的场景之一:当我们都以为老金太太和大女儿有机会脱险,两人却在城门口遭遇了命运最残忍的玩笑。
我甚至都不确定,到底是杨恩又饰演的被日军蹂躏的大女儿更痛,还是无能为力的金太太更痛。
也是这个伊藤,把那个惨死的婴儿塞进了被迫摆拍的阿昌毓秀怀中。
所以当影片中那段伊藤和上司关于“仁义礼智信”的“曲解”出现,观众才更能理解阿昌被伊藤杀害前说出的那八个字的分量。
第三重冷,则是艺术表现手法的的冷静克制。
观众能明显感觉到年轻导演申奥心里憋着火,但却没有刻意去渲染苦难和奇观,而是通过几个简单的镜头让人心中一紧。
我知道有好多家长在讨论能不能带娃去看,小孩看了会不会怕。
我的答案是:确实没问题。
因为导演的画面调度已经做到了尽可能克制。
甚至可以说,导演是尽其所能把最大的温柔给了1937年南京冬天的这片土地与人。
比如,日本兵摔死孩子的情节,放置在画面后景,观众看到的是高叶和刘昊然猛然一震,捂住嘴巴。见声不见人。
又比如,影片演示了,原来不用拍女演员衣服被撕烂的镜头,也能拍出当年日军的暴行。
有个镜头是林毓秀被叫去给日本人唱戏,下一个回来的镜头就是头发凌乱、眼中蓄泪,别人问她去哪儿了,她眼神涣散地说:给日本人唱戏去了。
是的,无需渲染残酷,因为历史已经足够残酷。
导演只是用真实的美术和服化道,以及灰暗的摄影,去加深了戏剧的氛围和感受的力度,直到大结局那片刻的光亮,又让冰冷的历史有了具体的温度。
他只要如实地记录下历史就已足够。
历史,自有排山倒海的力量。
第二个关键词:热
1937年冬天的南京,是极度深寒。
但中国人的血,是热的,心头,更是滚烫。
事实上,残酷只是它的外壳。
整部片子最吸引我的一点,恰恰是极度冰冷残酷的1937年的南京那小照相馆里,几个原本一心只想保命求生的普通中国人,内心的滚烫。
电影最让我感动的热血情节,有两幕——
一幕,是老金他们发现照片上被砍被杀的人都是自己的熟人时的震撼,他们是电报局的李小姐、柳树巷八号的店家、广安街37号的姜老板,还有宋班长的弟弟。
他们是最普通的中国人,本该过着最普通的日子,什么日子呢?
当影片最后伊藤扯开被调包的胶片,他看到的,就是南京人该过的日子。
是行走坐卧的日常,是贡院街的家长里短,是他们工作、毕业、结婚、生子、生老病死。
是南京人在这片土地生活了几十年的记忆。
另一幕就是影片结尾,为保护毓秀,金老板直接操斧头跟日本人硬刚,而伊藤则被金老板用硫酸直接泼了一脸。
老金当时并不知道,自己的妻女正是死在伊藤手里,可他也算为妻女报仇了。
到最后,盛怒的阿昌咆哮着把他撞出窗外,虽然不解恨,但起码让压抑了许久的观众,出了一口恶气。
但最热血的,还是人。
申奥大概是同类题材的导演中,最关心具体的中国人的导演。
过去很多影片,一些小人物拍到最后命运都不知道了,可申奥清楚地拍出了照相馆所有人,最后命运的下落。
电影是真的温柔地爱着这几个普通的中国人。
在塑造角色上,影片很好的一点在于,没有回避人性的弱点,没有回避人在面对死亡时的恐惧与懦弱,但更拍出了他们的尊严与反抗的,那份热血滚烫。
比如王骁饰演老金,
他是最典型的普通市民缩影,早期不愿逃是不愿背井离乡,打起来了以后不敢逃,但即使是怕得要死,老金也没忘记自己不能做汉奸,保留着人性中最基本的底线和良善。
而这股中国人的善良的极致,就是那场日行千里。
众人分别前夜,老金在照相馆用幕布背景画,带大家日行千里。
观众也跟随他们在那个冷夜里,看到了祖国大好河山,武汉黄鹤楼,上海城隍庙,杭州西湖,最后一幕是万里长城,中国人的精神图腾。
最后的“大好河山,寸土不让”其实已呼之欲出。
到这里你就发现,伊藤有什么资格说“仁义礼智信”,像老金这样的中国小老百姓,才是真正的仁义礼智信。
收留阿昌宋班长是仁,保护原本素昧平生的毓秀是义,用日行千里款待大家是礼,偷换胶卷为智,说要把底片送出去,就死也把底片送出去,是信。
这才是中国人的“仁义礼智信”。
还有高叶演的毓秀,原本是个在暗房里诉说电影梦想的小演员,以为给日本人服务就能活下来,直到被凌辱后却被激起了热血。
当她把自己的通行证让给了老金女儿,王广海生气了,她用南京话对王广海说,“我林毓秀从小学戏,唱的是穆桂英,梁红玉,这些民族大义,我也懂的”。所以她选择牺牲自己送那对母女走。
高叶将这个小人物的复杂演出来了,所以人物的觉醒才更动人。
这个人物也说出了全片最高燃的一段台词。
而作为照相馆小分队唯一活下来的人,当结局南京大屠杀的主犯之一谷寿夫在南京雨花台被执行枪决。也是她,拿起相机,按下快门。
哪怕是王传君饰演的王广海这个全片最复杂的角色,也在妻儿尽丧后,在听到黑岛当面说他就是一条狗时决定反抗。
当然角色弧光最完整的还是阿昌,他无非做了所有中国人都会做的事情,从害怕到激愤,从最初的畏死,能活一天算一天,到最终让出通行证,为大义挺身而出。
没有谁是天生的英雄。但当他生命最后一刻气若游丝的说出:“我们永远不是朋友”。
却声震寰宇。
导演也为阿昌设置了一个最动人的彩蛋:他的邮差编号,1213。
我们都知道12月13日是什么: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。
到最后,影片塑造了一群最生动的小人物,拍出了一群中国人不畏暴行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力量,
让观众记住了阿昌的勇气,老金的血性。
也让我们代入,如果活在彼时彼刻,我们又将何去何从?
第三个关键词:人间同此凉热
很多看完电影的观众,都不止是眼眶湿润。而是哭的晕头转向。
而三刷影片,依然走不出来的我,忽然想起毛主席于1935年冬天所作的一首词——《念奴娇—昆仑》。
当时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,即将到达陕北,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,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,写下了“太平世界,环球同此凉热”。
这里的”环球同此凉热“有个前提,就是”太平世界“。
那如果是在太平世界回望不太平的世界呢?
我想,可以化用这句词——“人间同此凉热”。
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没有一个观众能忍住不流泪。
因为我们都流着中国人的血,看电影的两个多小时里,我们都像是身处1937年的南京。
所以我们都能理解,什么是乱世下的孤勇。
什么是生死考验后,最朴素的中国人的良心。
所以影片最后老金他们的选择,也是我们必然的选择。
他们的痛,也是我们的痛。
衣服沾血,可以洗;照片拍下的罪行,永远都“洗”不掉。
而记忆如照片般永恒。
影片中每张送出去的底片,都凝结了三十万人的魄,每张相片都能让人听到历史的悲鸣。
电影为什么让这么多人流泪?因为那不止是泪水,而是中国人骨子里的记忆。
当影片结尾,伴随《永远的微笑》,一个个地标像幻灯片一样出现在大银幕上。
那是重建后的南京城:那是雨花台,挹江门,中山门,中华门......
建筑已经重建,今日中国,已非当年之中国,可没有人会忘记,1937年南京,那些先辈们的鲜血。
也无人会忘,那些挺直的脊梁和“寸土不让”。
若非当年这份寸土不让,不会有今日的大好河山。
电影的意义,不是渲染仇恨,而是铭记历史和真相。
而历史绝非抽象的历史,真正的历史,是人书写的。
抗战胜利已80年,《南京照相馆》最打动我的,不仅是拍出了历史,更是还原了历史中的中国人,他们的悲与痛,也有他们的血与骨。有小人物在绝境中不灭的微光。
今日井喷的票房,不过是创作者尊重历史、尊重观众、尊重市场所自然得到的结果。
一个个观众自发走进影院,仿佛完成了一场与历史隔空的对话,更是一种提醒。
1937年的南京,不是地图上一个冰冷的坐标,三十万更不是一个空洞的数字。
那是活生生的历史,是曾经活生生的人。
我们当然无权替南京的三十万逝者轻易说原谅,我们能做的,是替他们记住。
那么当银幕亮起,当更多观众成为这场历史伤痛新的见证者,那些底片、逝者,便有了更永恒的生命。
三刷影片,出门时雷声隆隆,走出影院却阳光普照,竟有种劫后余生的错觉。
又或者并非错觉,从历史的意义上讲,每个今天的中国人都是历劫而生。
每段历史都与我有关,若非当年危难时刻一个个中国人挺直的脊梁,不会有今天习以为常的幸福。
所以每一个中国人更加不可以忘记,那座南京,那个照相馆,那些照相馆里的人,底片上的人。他们都曾经热血滚烫的活过。
能让那么多观众感同身受,我们当然可以说,影片即将打破的所有票房天花板,都是它应得的。
富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